貴州十大名茶之一的貴定云霧貢茶,其產地貴定縣有幾千年的種茶歷史,在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時期,該地所產茶葉成為貢品上貢朝廷。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,留下了許多趣聞軼事和史書掌故,陽寶山便是當地茶文化盛極一時的地方。貴定縣城北面的陽寶山,在明朝時修建了蓮花寺,規模宏大,香火旺盛,被譽為西南三大佛教圣地之一。佛門與茶有不解之緣,無廟不種茶,無僧不嗜茶?滴酢顿F州通志》載:“屢著靈異,來朝者眾,遂為名山,山產茶,制之如法,可供清綴!标枌毶剿a茶葉,因產自蓮花寺開山鼻祖白云大師親植茶園,當地人也稱白云茶。每當置身山中時,就仿佛聽到一曲“茶與名山古剎”的交響曲。
一座山脈的三座寺廟
陽寶山海拔1566米,山勢崔嵬,諸峰環向。從山下沿盤山公路而上,最先讓人領略陽寶山佛教文化興盛的,便是蓮花寺遺址左側的陽寶山石刻塔院。在數萬平方米的斜坡上,有靈塔124座,和尚墓71座,和尚墳100余所。由于年代久遠,墓碑上的文字已很模糊,但石刻塔院浮塔造型還清晰可辨,有圓型、方型、寶塔型、六角型、八角型等,浮塔上的圖案有花、草、魚、蟲、獸、人物等。整個塔林占地10多萬平方米,其年代自明崇禎初至解放前夕,最高石塔逾4米。
“了解貴定云霧貢茶的歷史文化,陽寶山是一個不可不去的地方!辟F定縣政協主席方昌國向我們介紹說。
從貴定縣城乘車出發,往北行駛幾里,便能看見植被茂密,林草豐盛的陽寶山。前來陽寶山觀光的游客,不會止步于遠觀其態。因為,陽寶山主峰上的蓮花寺,給這座山脈帶來了西南三大佛教圣地之一的美譽,更讓這座山脈所產茶葉成為享譽國內外的佛茶。要了解蓮花寺的佛教文化和佛茶,登頂體驗,成了到此觀光游客的首選。
貴州省茶文化專家張其生曾撰文,稱該塔林為貴州絕無僅有、中國西南罕見,可與少林寺相媲美。由石刻塔院往陽寶山主峰而行,隨著四周的群峰被拋在身后,蓮花寺的遺址映入了眼簾。站在蓮花寺遺址,四周的群峰盡收眼底。山下的“黔中第一漂”洛北河河水靜靜流淌。由于是早晨登頂,一條云霧纏繞在陽寶山半腰,猶如一條玉帶。
方昌國向我們介紹了陽寶山佛教文化鼎盛時期的狀況,在明代香火盛期,陽寶山脈修建了3座寺廟,前山有蓮花寺,后山有飛鳳寺,在飛鳳寺左側是公山寺,三寺形成品字型分布在陽寶山脈,僧人最多時達200余人。三座寺廟中,又以蓮花寺最大。
相傳蓮花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,由陽寶山開山和尚白云大師所建,后經歷代擴修,形成宏偉規模。主要由山門、關帝宮、真武殿、觀音殿、玉皇閣、韋馱臺、靜室、廂房等建筑組成。蓮花寺坐落于蓮花山頂峰,蓮花寺山門右側,原有脫衣亭,數十級青石階直達山門。山門前有臺基,寬約5米,全部用不規則的塊石砌筑,上面立有1米見方的石碑四塊,碑上陰刻“千巖萬壑”四字,字體渾厚圓潤,雄健瀟灑。據傳為明萬歷進士邱禾實手書。后“千巖”二字被搗毀,民國初,貴定宣竹軒到貴陽重金請書法家嚴寅亮書“千巖”二字,帶回貴定請高手精心鐫刻,但無法運往陽寶山。由于歷年軍閥混戰,此二字刻石下落不明,只有“萬壑”二字,尚幸存至今。
山門旁有一塊清嘉慶年間立的石碑,高2米,寬1米,記述了維修蓮花寺的情況,因年久風化剝落,全文已模糊不清。山門有石聯一副:“義薄云天垂千古;忠昭日月著千秋”,橫額“絕類軼倫”。靜室有石聯:“月明午夜書聲逸;露冷三宵佛號巖”,橫匾:“黔山獨秀”,字大如斗,筆力蒼勁,為清末貴定書法家喻鳴橋所書。蓮花寺大殿內原有天然蓮花石座,上鑄銅佛一尊,高1米有余,其他百余銅鑄羅漢、佛像均高60厘米左右,分列正殿兩旁。如今的蓮花寺,早被毀壞,那些對聯有的只見殘跡,有的毫無蹤影。那些銅鑄佛像、羅漢也不知去向。
因陽寶山佛教和寺廟的興起,使得其與四川峨眉山、云南雞足山一道,被譽為西南三大佛教圣地,且互有交往。明《黔記》、《貴州名勝志》、清乾隆《黔南識略》和《貴州通志》等典籍均有記載!吨袊沤竦孛筠o典》(商務印書館1931年5月初版)云:“陽寶山在貴定縣北十里。高千余尺,樹木森密,殿閣崔巍, 群峰環向此山,稱黔東之勝”。
陽寶山寺廟在解放后漸毀,“文革”中遭到毀滅性破壞。迄今,每年農歷三月十九日、六月十九日、九月十九日前后三天,貴定縣的廣大民眾及周圍縣市香客皆會邀約朝山,以感受寶山靈韻。
佛茶文化傳承圣地
陽寶山盛產茶,屬“貴定云霧貢茶”系列。清末,貴州巡撫林紹年入朝進獻給慈禧和光緒帝的“貴定云霧貢茶”,多產于陽寶山。茶藝由白云僧和丘禾實共同研制,又分云霧茶、白云茶、白鶴茶等綠茶佳品,并一直由山僧掌控著該技術及延續傳承。1997年,一代宗教大師趙樸初品飲此茶,陶醉之余,揮毫書下“佛茶”兩個大字。
站在山頂,依稀可見陽寶山麓的片片茶園,聯想那曾經的佛茶文化以及遙遠的歷史滄桑。
關于陽寶山的佛茶,據史料記載和傳說,明代建文帝時期,燕王朱棣起兵后,建文帝神秘失蹤,從皇宮暗道安全逃出后,曾先后到過云南、四川和貴州鎮寧、朱昌等地,最后到貴定隱身在飛鳳寺后的仙人洞,品茶養性修善。據《貴定縣志稿》記載,此地成為白云大師藏身修煉之所,今有丹灶遺跡。
如此高貴的血統,使得陽寶山的茶葉頻頻見諸于各種歷史文獻!顿F州古代史》載:“栽培茶樹……。貴定陽寶山、翁栗坡、五柯樹、擺耳等地出產,特別是貴定陽寶山的云霧茶最著名,色清味香!鼻濉肚献R略》載:“山頂茶茁云霧中,為貴州冠。今猶充貢,歲出常不足”!督鸲ι皆旗F茶歌》載:“黔中茶品陽寶絕,貢茶不盈常外傳!
明清兩代,貴州佛教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自已的地位和地方特色,陽寶山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成其代表杰作之一。臨山寺而觀,夜聞鐘鳴,晨觀日出,寺隱霧中,紫氣氤氳;前后兩峰連接,“千里云山,一望無際”,呈“云聯一片寺前寺;露擁千層山外山”之景象,被古人喻為“小泰山”。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旅行考察經新添衛(貴定)時,曾住宿于陽寶山,歷代各方文人墨客、善男信女常上山賦詩作文,昕經禮懺。民國年間,靈法和尚住持之時,陽寶山直轄腳廟有南山寺、牟珠洞、高貞觀、城隍廟、金山寺等,各寺廟香火很盛。明代名儒、翰林丘禾實和官至遼東巡撫的丘禾嘉均在陽寶山讀過書。
蓮花寺東南為貴定縣城,西面為洛北河景區,東為德新鎮。云霧山脈條條可數,溝壑平地歷歷在目。立于蓮花寺,環顧四周,眾山皆小,唯我獨在?捎^紅日噴薄,可擎白云青天,可邀落日對酒,可攬星月同眠。此番美景,凡來此者無不貼詩作賦,抒發一番。徐霞客、王士性、張澍、趙翼、檀萃、林則徐等名人曾到此游覽,并留下一批寶貴的文學遺產和藝術精品。明末進士邱禾實與其弟邱禾嘉攻書于此,賦詩“晚宿芙蓉第一峰,醒來寒氣動霧容,自有野猿能獻果,虛谷猶傳子夜鐘”。